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 文博新闻

中国文物报——曲阜孔府西路建筑群修缮工程

作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4-24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4-24

曲阜孔府西路建筑群修缮工程1

曲阜孔府西路建筑群修缮工程2
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

曲阜孔府,旧称衍圣公府,为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经明清两代历次维修扩建而具现有规模。衍圣公是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赐给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的封号,并始设官署于孔庙东路。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朱元璋令衍圣公设立衍圣公府,同时又特命在阙里故宅以东重建府第,即现在的孔府。清朝对孔府又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最终成为前堂后寝、衙宅合一,面积约180亩的庞大府第建筑群(现围墙内面积约110亩)。整组院落分三道中轴线,中路建筑由孔氏后裔宗子衍圣公居住,前为官衙,后为内宅,界限分明;东路建筑由孔氏后裔次子居住;西路建筑是学习诗礼、教学的地方。

孔府西路建筑群包含多个单体建筑,其中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南花厅、北花厅等建筑的斗栱和装修均具有明显的清中叶特征,与中路的多处明代建筑有着显著区别。建筑以硬山和悬山为主,各个院落主次分明,布局合理,尊卑有序。建筑的木构架为抬梁式,青筒瓦、合瓦屋面,青砖淌白墙,个别重要建筑为丝缝墙。屋面吻兽形态各异,造型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彩绘以青绿色为基调,前部分建筑绘以旋子彩画,后花厅等建筑绘以苏式彩画。

1961年,曲阜孔庙及孔府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三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主要维修施工情况

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曲阜市文物管理局委托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对孔府西路建筑进行了现场勘察测绘,根据其残损现状编制并报批了《曲阜孔府西路建筑修缮保护方案》。具备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的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承担了施工任务。

2009年3月,孔府西路修缮工程正式启动。2009年,进行了赍奏厅、西三厅落架大修和官厅、马神庙挑顶维修。2010年,进行了红蕚轩、忠恕堂、安怀堂、花厅等建筑的挑顶维修和节房落架大修。2011年,完成了内西房、后八间、福寿堂、南北花厅的挑顶维修和西路厢房复建工程的主体维修工作。至2012年4月底,完成西路建筑下架及门窗油饰、院内地面、围墙、下水道等配套设施整修工作。2012年5月1日,全部修缮项目完成并对外开放。

项目管理情况

曲阜孔府西路建筑群修缮工程是曲阜市乃至山东省近年来开展的规模较大的一项古建筑群维修工程。曲阜市文物旅游局专门成立了曲阜孔府西路建筑群修缮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协调、技术、财务、质量、安全等小组,在现场组织与协调、施工技术与做法变更、材料选择与报价、投资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安全保卫等方面进行协调与管理。

孔府西路建筑群修缮工程完全按照传统做法、传统工艺进行施工。维修时,由于涉及不同工种间的交叉作业,且施工中的不可预见因素较多,所以施工过程中进行统一、科学的协调与管理非常重要。为此工程指挥部要求,施工单位实施分部和分项工程之间、工序和工种之间的立体交叉作业和流水施工。工程指挥部工程人员及监理工程师强化现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从而提高了修缮工程的施工质量,缩短了施工工期。

工程指挥部还成立了由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现场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专项小组,深入到工地一线,对木作、瓦作、石作、装修、油作彩画等各个分项工程进行协调和管理,有效地控制了质量和进度。同时坚持每周例会制度,及时解决工程难题。


施工原则

1.真实性原则

孔府西路建筑群在维修过程中,关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修复信息,注重了建筑营造的地域性做法。如屋面苫背项目,曲阜当地一般采用滑秸灰背和白灰背的地域做法,而不同于北京官式做法的泥背和青灰背。正是由于施工中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建筑原状的原则,才能有效地避免文物建筑“破坏性修复”的发生。针对构件残损程度的不同,或进行修补或进行更换。对于更换下来的构件,不仅建立其维修档案,而且将其进行展陈,以发挥其历史信息价值。

2.可识别性原则

工程开工前,不仅对文物建筑进行了现状勘察,而且查验了其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修复史料。根据史料信息,在拆除过程中勘验各个时期的修复特征,判定其构件年代,建立科学档案。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时期建筑构件的构造工艺及做法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建立科学翔实的档案记录

工程对西路建筑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勘察,并将这项勘察工作贯穿整个大修施工阶段。针对发现的新问题,动态地、科学地加以做法调整。大家认为,此次维修不仅要把建筑本体修好,更要将其中重要的历史信息传承下去,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真实的技术档案。

4.打造本省文物建筑修复精品示范工程

(1)严格工程材料的检验验收制度

所有进场材料除选送样本进行实验室检验外,还不定期进行现场抽检。如复制瓦件的冻融循环试验、木材含水率的现场检测、材料配比的监控记录等诸多细节的实施,确保了工程材料质量。

(2)遵循传统建筑工艺

修缮过程中,建立了建筑部位修复责任人制度,对每一道工序、该道工序的具体实施人员、监理人员、文物局驻现场代表人均进行了档案记录。对于上道工序不合格的情况,根据具体问题,进行修改直至拆除后重新制作,并建立了基于建筑质量的奖惩制度。时至今日,主要建筑整体质量良好,有效防止了修复通病,如屋面漏雨、地仗空鼓等现象的发生。

(3)遵循工程施工周期

维修施工期间,古建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各道工序均依照其工艺周期安排进度,如屋面苫背、油作地仗等项目,都是在上道工序完成后,才进行下道工序,绝不盲目抢工期。

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

1.新型木材防腐防虫剂

以木结构为承重主体的古建筑,易发生木材腐朽和虫蛀,严重的腐朽虫蛀使木材变质,强度丧失,危害建筑安全。为此,木材防腐处理项目成为整个建筑群维修工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木材防腐处理技术上,采用了包括CCA在内的多种木材防腐防虫剂。这种采用多种药剂和处理方法的综合性防腐处理技术,既可消除危害木材的菌虫,又可以增强木材防腐抗虫性能,延长了木材使用寿命,一般经过处理的木材是未处理木材使用寿命的3~5倍。

2.环氧树脂加固材料

环氧树脂材料具有固化方便、黏附力强、收缩性低、 耐霉菌等优点,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碱性、耐酸性和耐溶剂性。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文物修复工程中,技术已相当成熟,加固效果良好。本工程对糟朽中空的木构件,采用不饱和聚酯树脂高分子材料灌注加固,加固后的木构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大大延长了木构件的使用寿命。

3.钢、铁等金属材料

本工程大量使用钢、铁等金属材料加固木构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于木结构梁柱劈裂加固的铁箍,梁柱拔榫加固的铁扒锯、铁拉扯,梁头榫卯加固的铁托垫等,加固效果都非常显著。金属材料加固的最大优点,是它不改变原来材料的本质,而只是作为附加的力量,在不改变原结构的性能的情况下,起到了辅助加固补强的作用。现代化锻制技术的进步,更有利于所需钢铁加固部件的制作,钢材性能也比以前的铁件好得多。

环氧树脂黏结与钢铁金属构件联合使用取得了更好的加固效果。如木构梁柱的加固,除了用钢箍、钢钉、暗榫等之外,再加环氧树脂黏结使得木构件更加坚固。(2013年4月19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