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一带一路”与文物援外工程

作者: 黄克忠  发布时间:2017-03-24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报 点击数:
作者:黄克忠 发布时间:2017-03-24

最近颁布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文化遗产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编制实施“一带一路”遗产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实施“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工程。恰巧看到近期的《瞭望》周刊中有关“一带一路聚合亚欧”的专题报告后受到启示。去年有幸又一次参加了援柬文物保护工程的活动,有意将这两个内容联系起来,谈些自己的一些感想。

《瞭望》周刊的这篇文章,将“一带一路”建设的深远意义阐述得十分清晰。2016年3月安理会第2274号决议首次纳入“一带一路”倡议内容后,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一致赞同“一带一路”倡议载入联大决议。三年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同4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三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达3.1万亿美元,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6.1%,为东道国创造了9.6亿美元税收和16.3万个就业岗位。德国前驻华大使施明贤指出:“一带一路”计划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它与从中国到欧洲的古老贸易路线联系了起来。它具有包容性,意味着任何有意愿的国家都可以参与该计划的发展和实施。尤其蕴含着给欧洲带来的重大机遇。英国牛津大学彼得·弗兰科潘教授在其《丝绸之路》一书中所言:“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计划以及中国为此作出的巨大投入,都充分表明中国在为未来着想。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挫折和艰难,挑战和问题,似乎都是一个新世界在诞生过程中的分娩阵痛”。国家发改委的一位领导谈道: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上做出更大贡献,拿出促进全球发展的“中国方案”,这个方案就是“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多方面的持续力,其中之一就是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弘扬丝路精神。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同中亚、西亚、南亚、北非以及欧洲各国开展商品贸易、技术交流和文化往来的通道。历史上曾长期负担着东西方商业贸易、外交来往和文化交流的重任。据史书记载,中国在唐代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友好往来的关系,长安城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城市的主干道朱雀大街有155米宽,而当时罗马最宽的街才12米。经贸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唐朝宫廷经常演奏的十部乐章,来自西域的乐舞就占了一半。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犹太教、祆教、东正教等宗教也在汉唐时期传入中国。

亚欧大陆的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局势,历几十代而不衰,这与沿路诸国人民的积极经营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不畏山高水深,路遥途险,风餐露宿,饥渴难耐,不顾语言不通,习俗不同,把丝绸古道周边的国家和民族,用经贸交流的彩带连成一体,谱写了世界古代经济文化史上辉煌壮丽的一页。在历史上,中国文化在这些国家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以柬埔寨吴哥寺为例,在其回廊的壁面上,居然还雕刻有中国的“把戏”——杂技内容,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宋代的瓷器和钱币,这说明我国在宋代与东南亚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已十分频繁。今天,我们有大量企业出国经商,每年有几千万民众出国旅游,包括援外工程团队在内的同胞,我们在思想理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等方面,处处都在表现出中国风格和特色,传播着中华文化精神与生活理念。今后的丝绸之路,已不再是步履蹒跚的驼队和无际荒芜的戈壁沙漠,通过我们几代人的努力,将会看到沿线密集的现代航空、铁路、公路网络和新兴城市的繁忙景象。

目前我国的文物保护援外工程很多位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尼泊尔、乌兹别克斯坦、缅甸、柬埔寨等国,如何通过工程项目,共同携手保护古国文明遗产,扩大文物保护的朋友圈,使各国在更大更广的空间中共享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同时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通过笔者这次去柬埔寨的短暂工作看到,无论是同我们会谈的柬埔寨吴哥古迹管理局官员,与我们共同考察柏威夏寺的地方长官,还是平民百姓,他们对中国的友好感情是真诚的,对中国工作队在吴哥遗址的两期保护工程也是充分肯定和赞赏的,并给予了最大的信任与支持。最明显的例子是在柬吴哥遗迹管理局院内,无偿拨给中国队一幢办公楼,而日本队没有。尽管柬埔寨政府和文物部门希望中国援柬的第三期工程选在吴哥的崩密列遗址,但仍表示尊重中方的意愿,无论最后选在何处,他们都会支持配合。我们去考察的柏威夏寺位于柬泰边境,因两国争归属权曾有过战争,至今柬方还有驻军。此遗址建在550米高的峭壁上,4个庭院分布在800×400平方米范围内,2008年列入世遗名录。如第三期援柬工程选在此处,其工作与生活条件较之吴哥遗址会艰苦很多,有许多需要柬方配合帮助的地方,如何做到尊重当地的政策、法令,民心相通,就显得更为重要。曾经战斗在保护吴哥遗址第一线的温玉清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三个年头,以他为代表的年轻人在援外工程中,刻苦钻研,不畏艰难的精神,应该发扬,予以表彰。从行政管理角度,对他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以及健康状况给予更多关心,为他们排忧解难,会产生溢出效应。

相信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下,我们的文物保护援外工程也会在提升人民文化素养、维护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贡献出一分力量。

(《中国文物报》2017年3月17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