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续源传德:博物馆如何发挥大学校的作用

作者: 强跃  发布时间:2020-09-13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报 点击数:
作者:强跃 发布时间:2020-09-13

续源传德:博物馆如何发挥大学校的作用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西安博物院时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这是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科学而准确的定位,是对博物馆人所承担教育使命的新要求。今年元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博物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总书记的指示和《意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保护和加强博物馆与收藏及其多样性和社会作用的建议书》中关于博物馆教育性质的论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文化间对话、学习、讨论和培训的场所,在教育(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博物馆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全面和公平的教育机会”。这些顶层设计与倡导,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来强调与凸显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和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和定位博物馆的教育使命。结合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情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一、在思想观念上,要对博物馆所承担的公共教育责任有清醒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向教育功能倾斜。针对目前存在的教育意识薄弱、认识偏颇和措施乏力等问题,博物馆要进行整体地统一规划,并在博物馆发展规划与年度目标任务中逐项予以分配,明确职能部门或人员所承担的教育工作,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并逐级落实,逐项评估,尽快改变教育工作局部化、片面化和讲解化的现状,建立起多层级、多手段的教育体制。自去年起,陕历博就提出了大教育的理念,对博物馆整体承担的教育责任与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党政办公室承担大宣传理念下的全媒化教育、人事教育处承担文博系统继续教育的课堂化教育、安全保卫处承担大安全理念下的岗位化教育、科研管理处承担大科研理念下的学术化教育、宣传教育部承担多元讲解体系下的社会教育、陈列展览部承担多维陈列展示诠释中的体验化教育、文物保管部承担藏品本体信息中的内涵化教育、信息资料部承担互联网+平台式的信息化教育、其他部门基础与支撑型知识的普及化教育。以此体系为框架,尽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传统的“以保护馆藏文物作为中心”的“文物库房”中心论向“承载更多传播教育功能的历史文化大学校”转变,从强调博物馆为主体的教育向以公众为中心的学习转变,从博物馆提供服务到观众使用博物馆的转变。只有实现主客体的换位,树立观众为上的理念,才能增强更大的驱动力和常态化的创新型运作体系。

二、在谋划布局上,要明确博物馆教育的特性、方法和范畴,树立起大教育的工作理念。制定博物馆教育发展规划,列出任务清单,分出轻重缓急,制定工作计划,拿出实施方案。与社会学校不同的是,博物馆教育的特点是其“社会性”或“非正式性”或“终身性”,采用的方法更多的是多元化的服务、体验、交流,突出的是参与性、互动性、灵活性、自主性和辅助性,服务的对象包括所有人群。

陕历博针对九年义务教育在校学生,开发了“历博课堂”,把博物馆藏品与学校课本有效连接起来,多年提炼的丝绸之路系列和传统文化系列已经成为特色与品牌,努力从“博物馆课堂”向“场馆学习”转变,即从强调博物馆主体地位的专家灌输型“教”向观众自主进行的“学”(经验、体验和知识学习)转变,从以器物研究为中心向学习者观众研究为中心转变,关注与彰显学习者所处的主体与中心地位。

三、在工作方法上,要建构教育与体验相结合的系统教育模式,努力实现从以青少年为主的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转变。首先是密切关注教育新趋势,对教育对象进行分层设计,突出博物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恰当性。比如,在目前教育体系下,应该与中小学教育有效结合,把博物馆的“物”转化为教育活动的辅助设施或用具。比如,根据不同的馆藏内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路线(幼儿园、小学、初中等不同年龄层),开辟适合学习的场所,供学生团体或个人选择。陕历博根据学习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包”(教材、教具),如十八国宝系列课程之倒注壶、十八国宝系列课程之多友鼎、藏在博物馆里的古代发明之造纸术、藏在博物馆里的古代发明之印刷术等。

其次是在“终身教育”成为潮流的今天,博物馆更应成为一所“终身学校”,为普通民众提供适合终身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打造面向成年人的教育活动,继续教育平台已经初见成效,研学型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教材也在编制中,主要有“古代制作工艺体验课堂”“传统文化节日课堂”“文博课堂”等,形式多样,学分制或资格证措施,激发了自主学习的热情,参与度高,效果明显。

第三是要尽快制定具有博物馆特点的教育纲要、教育规范与标准,摈弃以往的单调模式,整合多学科资源建立互联网+知识体系,研发参与式、互动式、探究式、对话交流式、自我导向式、个人责任式、自主式、浸入式等多样化的场景学习模式,满足不同学习者需求,探索以观众个体为主导的主动体验的博物馆教育模式。

虽然早在2007年,陕历博就按照陕西省教育厅和省文物局的“博物馆教育纳入全省国民教育体系”计划,发挥博物馆文物资源优势和社会教育功能,与教育部门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牵头成立国内首个博物馆教育联盟,分期、分批组织安排中小学生到博物馆进行校外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通过编写教材和读本等方式把博物馆教育渗透到学习正常教学计划中。2014年委托陕西旅游出版社的教材版《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丛书就是根据中小学生认知规律,按照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形成体系,与现行教学体制相一致。

四、在陈列展览中,要改变展览千篇一律的呆板面孔,努力实现从展陈认知教育向深层次的文化教育转变。目前正尝试在展览中对观众进行细分,并为儿童、青少年和普通观众设计不同层次的宣传册或图书。根据合作学校的课程安排,在展览前期就向学校提供教学用的文化包,帮助学生了解展览。改变孤芳自赏和自娱自乐呆板展陈方式。正在筹备把文物修复实验室搬到展厅,让公众透过玻璃看到文保人员修复保护文物的常态,让躺着的历史“活”起来、深奥的科学“动”起来。

五、在人才建设上,既要对现有教育人员进行知识体系的扩容,又要鼓励教育人员通过馆舍、藏品和教育工作者获得必要的条件、资质和特殊技能、基本的条件和有效的方法来教育观众,包括未成年观众,努力实现从传统的讲解员式教育到学者型教育的转变。此外,还要加强对教育人员通过陈列展览、教育活动、科研课题、实验项目等所开展的教育活动的学术性和权威性进行评估,避免教育内容的枯燥单调和教育活动的低幼化现象。

此外还要实现藏品的多维度或跨学科诠释,博物馆各个部门都应该有专门的人员将专业化的工作转化为适合教育目的的形式,或根据学习者情况建立个性化或层次化的学习体系。

在教育手段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利用数字媒体平台,开辟教育板块或专区或频道,馆藏文物的图文介绍,视频和相关背景资料,为不同年龄学生设计课件或活动,每一节课都应附上详细的教案、演示文稿和活动指南。

目前,陕历博已推出大教育实施方案,准备以历博学院为主要对接单位,筹建以唐文化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通过数字化和多媒体手段,通过系统化和主题化的学术讲座,通过藏品开放日和图书分享节,通过古代生活体验馆形式,灵活多样地营造突出文物特色的教育氛围,引导、启发观众思考,并参与互动交流。

总之,博物馆能否建成大学校,关键还要看博物馆人自身思想解放的程度与速度,以及改变多年养成的习惯的决心与信心。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博物馆教育的新途径、新模式,摆脱“灌输式”的单向服务模式,逐渐建立“联动伙伴模式”,让社会大众从文物资源中获得新型知识,取得新发展,成为全民参与型的新型学习与教育空间。博物馆围绕教育新使命的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但我们已经在路上。

 

3月21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