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漫谈孔庙泮池之文化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8-08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8-08

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张晓文 张富勇

孔庙,即至圣庙,又称文庙、夫子庙、先师庙,是祭祀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礼制性建筑群。孔庙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曲阜孔庙是中国现存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它是全国各地孔庙的本源,也是孔氏后裔祭祀祖先的祖庙和宗庙。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诔孔子,尊其为“尼父”,次年孔子“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在此后的两千多年来,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庙的规模不断扩大,孔庙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其功能也由单一的祭祀孔子转变为尊孔崇儒、学教相长的“庙学合一”功能。

“庙学合一”格制的形成与发展

自公元前478年,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建起世上第一座孔庙,到清朝未年时,全国共有1560多座孔庙,而且地方孔庙绝大多数因学校而设,这种“庙学合一”的定制,始于唐代。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太宗 “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新唐书·礼乐志》),于是乎,各地庙学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

地方庙学一般位于各地的府、州、县城中,其建筑规模和标准在当地都是很高的,各地的地方志中绝大多数都有关于庙学的记载,并且附有学宫图,由此可知地方庙学在中国建筑史和教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庙学合一的定制确立下来,并历代相袭。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皇帝宣布废除科举,在全国推行新的教育制度以后,各地纷纷建起新式学堂,地方庙学逐渐衰落,在地方庙学1300多年的发展史中,各地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的庙学建筑群。

地方庙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 其中的孔庙是学宫的信仰中心,学宫是孔庙的存在依据。放眼中国各式建筑群,例如宫殿、佛寺、道观、陵墓、官衙、文庙、武庙、住宅等,它们的平面大同小异,但作为地方官学的孔庙,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学宫前的泮池。在孔庙的发展史上,泮池作为古代地方官学孔庙形制中不可或缺的构筑物具有特殊性。

泮池的起源

《说文》云:“泮,诸侯饷射之宫。西南为水,东北为墙。”《礼记·明堂位》亦载:“泮宫,周学也。”泮宫亦称泮宇、泮乡、学宫,西周诸侯所设大学;泮池又名泮水,学宫前的水池,西南为水,东北为墙,一半有水,一半无水。

关于泮池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旂。其旂茷茷,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思乐泮水,薄采其藻。鲁侯戾止,其马蹻蹻。其马蹻蹻,其音昭昭。载色载笑,匪怒伊教。”此诗中提到的泮宫是鲁僖公在鲁城南郊的泮水边兴建的宫殿,整诗围绕出游狩猎、宴饮欢庆,颂美僖公能修文德。诗中所指泮宫,历来说者不一。清人戴震《毛郑诗考证》所说近是:“泮水出曲阜县治,西流至兖州府城,东入泗。《通典》云:‘兖州泗水县有泮水。’是也。”《毛诗序》曰:“颂僖公能修泮宫也。”朱熹《诗集传》记:“此饮于泮宫而颂祷之辞也。”故鲁有泮水,作宫其上,它国绝不闻有泮宫,独鲁有之。《采蘩》篇传云:“宫,庙也。”是宫与庙异名同实。泮宫也者,其鲁人于此祀后稷乎?鲁有文王庙,称周庙,而郊祀后稷,因作宫于都南泮水上,尤非诸侯庙制所及。  

《礼记·王制》规定:“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记·礼器》篇中记载:“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宫。”由此可见,泮宫是具有祭祀和教化功能的礼制建筑。后世因袭此说。

地方官学孔庙中兴建泮池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受鲁国泮水影响,早期的泮池平面多数为方形,其位置不固定,多数在明伦堂前,最早在棂星门前建泮池的地方孔庙是建康府学(今南京夫子庙),它也创建于景佑元年,《景定建康志》中的府学图上有“半壁池”,因为壁池是太学的别称,建康府学以半壁池来自比古时诸侯国所设的学校。南宋时期的泮池都是长方形,多数位于明伦堂前。元代时,各地方官学孔庙的泮池尚无一定的规制,仍以矩形为主。明代是泮池普及和规范化的时期,明人王圻编辑的《三才图会·宫室》中有天子辟雍和诸侯泮宫的图示,它对泮池的规范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代中期以后地方官学孔庙在棂星门内外建泮池已成规制,泮池的形状为半圆形或近似半圆形,清代沿袭了明代的地方官学孔庙型制。

泮池作为孔庙水池的特有型制和专用名称,具有特殊的文化寓意。

一、泮池是儒学圣地曲阜泮水的象征,也是地方官学的标志。

孔子一直以来被称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素有“万世师表”之美誉。由孔子故宅发展而成的曲阜孔庙是天下文庙的蓝本,故凡遇文庙,必见与曲阜大同小异的:泮池、泮桥、棂星门、大成殿等,而大成殿内无一例外会悬挂一块“万世师表”的匾额。

在曲阜,古泮池遗址尚存,位于今曲阜孔庙东南方不远处,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水池,面积近于一个标准田径场。明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泰《游鲁泮宫》诗:“雨余无事日,情思正悠然。曲径连芳草,高台锁暮烟。幽芹香馥馥,皓月影悬悬。鲁泮闲游处,何须画辋川。”孔尚任《阙里志》载曰:“池水涟漪,藕花数顷,中有溪堂、水谢、花坞、钓台,亘之以长堤,通之以溪桥,遂为里外二湖。画舫箫鼓,载月容与,鲁候思乐泮水,仿佛如睹也。”堆土成岛、积石筑山、挖池理水,可以说古泮池就是中国最早的园林遗址和官学遗址。

古代文人学子入泮或游泮,首先进入从棂星门入孔庙,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泮池“之水有阻隔之用,池上石桥有连通之用,它是孔庙中内外空间的界定和过渡”。看到泮池,崇敬之意油然而升,为进入大成门祭祀至圣先师烘托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所以泮池成为文庙特有的建筑,象征孔子讲学的学宫,也是地方官学的标志。

二、泮池之水用以比拟君子品德。

孔子每“见大水必观焉”,对水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弟子子贡问其故,子曰:“夫水,大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乎不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可见,孔子不满足于纯粹的观赏自然,而是试图沟通水之性与人类道德精神的内在联系,以推衍出儒家立身处世的道理和准则。水的许多特征“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似志”,确与儒家的伦理道德有着十分近似的特征,因而为孔子和后世的大儒大贤所愉悦。于是,孔子便顺理成章地把水的形态和性能与人的性格、意志、知识、道德培养等联系起来。这样,水也就成了体现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感性形式和观念象征,成了儒家文化的道德之水、人格之水。孔子这种比德论的水之审美观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许多思想家都以此来看待水之品性。

《论语·雍也》篇中,孔子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同样具有“动”的特性。孔子一生观水、咏水、论水,不仅仅是陶醉流连于水的自然乐趣,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水的深入观察和体验,从中领略和阐发人生的真谛。

三、泮池之水用以行礼乐宣教化

孔庙中每一种建筑,每一道大门,甚至每一件图案、装饰,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都承载着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信息。如大成殿之“大成”取孟子之言“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之意;礼门、义路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思想等等。明嘉靖进士沈良才《修儒学泮池记》中云:“修泮池者,壮学宫也;壮学宫者,尊孔子也;尊孔子者,崇其道也。”学子们踏上泮池,就意味着从普通市井之地进入到了神圣殿堂。可见泮池的设置,象征着对礼制的尊崇。

泮池一般为外圆内直的半圆型水池,是儒家思想“孔泽流长”的象征,具有庄严性和神圣性。泮池上横卧南北走向石桥,名泮桥亦称青云桥,或单孔拱桥,或三桥卧波,或平桥直架,样式不一。过去的学子一旦考中秀才,才有资格游泮池,登桥跨泮池,从棂星门入孔庙,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学而优则仕”,只有在“学海”中苦读,才能跳跃龙门、月中折桂,独步青云,施展才华。

四、泮池之水有以优化周边环境。

泮池中的水绝大多数是活水,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保证旱时不枯,涝时不溢。泮池的设置,的确大大增添了孔庙的灵气,优化了整体环境。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遇圆则圆,遇方则方,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古人理水有三法:掩、隔、破。泮池之水就起着阻隔孔庙与外界空间的作用,虽为人造,却宛如天成,是人的自然化,自然的人化,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想当年,孔夫子行教于洙泗之间,游憩在古泮池之畔,那也应是个自然、人文景观俱佳的所在, 古泮池自古就有地下泉水上涌,是养鱼种莲的好地方。夫子当年徜徉于此、吟诵于此、闲谈于此,一定会心生些许感悟。正如乐陵文庙大成殿楹联所云:“道若江河,随地尽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犹是春秋。”只要临水遇河,人都会想到夫子,感叹时光“逝者如斯夫”,感悟水之德似仁似义似志,感受儒学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博大精深。

此外,泮池还有一个实际的功用,就是蓄水消防。中国的古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这种建筑的一大缺憾就是易燃,所以在一些建筑群中都可以看到水的影子,半圆形的泮池,既增添了园林的艺术美,又可起到蓄水的作用。在此,我们不能不让人叹服古人的智慧。

“官学合一”的孔庙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历历史的风风雨雨,见证时代的更替变换,泮池泮桥依然美丽如昔,神采奕奕。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增加,孔子课堂走进了五湖四海,华夏文明的薪火一代代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而泮池所蕴含的文化神韵,仍留给人们深长的思索和回味。

[参考文献]

(1)《阙里文献考》孔继汾,清乾隆年间。

(2)《中国古代建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年。

(3)《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中华书局,1994年。

(4)《东方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商务印书馆,1999年。

(5)《孔庙和学宫的建筑制度》张亚祥,刘磊。

(6)《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