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解析孔子荣辱观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2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创立了统治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儒家学派,他的思想学说为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所推崇和传承,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一书,我们可以看出哪些东西是他所崇尚的,哪些东西是他所鄙弃的,也就是孔子的荣辱观、价值观。孔子不愧为一位“圣人”,他的荣辱观念穿越了漫长的时间和空间,直至今天仍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有如明灯指引着我们,亦有如黄钟大吕警醒着我们。

在孔子看来,人的性情本来是相近的,只是由于习俗的浸染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了变化和差别,是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们趋荣避辱的心理是与生俱来的,对荣辱的认知是非常接近的。孔子提倡以德、以礼来治理国家和约束百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律和刑罚只能使人们暂时地免于罪过,却不会使他们有廉耻之心;而用道德和礼仪来教化人们,人们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孔子认为“行已有耻,使于四方”才可谓“士”。“有耻”是治理国家教育人民的基本目的,是使家庭和睦、天下太平的前提条件,也是对“士”的基本要求。

孔子极力倡导“仁”、“义”、“礼”、“孝”、“忠”、“信”的道德修养理念,纵观孔子的学说体系,“仁”是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孝”是“仁”的根本,是基础,“义”是实践“仁”的重要手段,是尺度,“礼”是实践“仁”的行为规范,“忠”、“信”是一种力量保证。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是民众百姓不可缺少的东西,“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是君子每时每刻都必须遵循的东西,“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而立志于实行仁德,绝对是百益而无一害的,“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仁”对于百姓、君子,对于每一个人都如此重要,可到底什么是“仁”呢?孔子在回答弟子们的提问时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樊迟问仁,曰:“爱人”;“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珍爱生命,爱护百姓,是“仁”,先付出艰苦的劳动再讲回报,是“仁”;平日里态度端正恭敬,工作严肃认真,对人忠诚也是“仁”。颜渊问仁,曰:“克己复礼为仁”,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合乎礼就是“仁”。子张问仁,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能够处处实行“恭、宽、信、敏、惠”这五种美德就是“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仲弓问仁,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人要学会换位思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孔子把践行“仁”看得比生命还珍贵,“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把“仁”又看得无比神圣,不轻易把它冠之于某人。孟武伯问孔子的三个较为优秀的弟子子路、冉求、公西赤有没有仁德,孔子只是说明他们各自的能力,但却很委婉地说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仁德。当子张问及楚国人子文三次做令尹,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恨,还非常尽责地把一切政令告诉接位的人,算不算仁?孔子只说他尽忠于国家,还不能算仁。子张又问陈文子算不算仁,因为崔杼无理地杀掉齐庄公,陈文子舍弃了四十匹马,后又因为其他两个国家的执政者与崔子差不多而毅然选择离开。孔子只是说他清白,也不能算仁。但“仁”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路和子贡都认为管仲不仁,因为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师傅不以身殉难,还辅佐齐桓公。而孔子却认为管仲辅相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停止战争,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这是失小信小节,而成就了“仁”。

孔子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反复强调“孝”,“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教育弟子对待父母要恭敬,要和气愉悦,不要让父母操心,要合乎礼。孔子主张“主忠信”,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对待事业以合宜为原则,依礼节实行它,说话谦逊,态度诚实。“义”、“礼”、“忠”、“信”、“孝”是相辅相成的,而它们又无不服从和服务于“仁”的思想。孔子以“仁”为荣,为美,而他又是以什么为耻呢?

孔子最反对的大概就是“巧言令色”,表里不一,阳奉阴违了。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应该少说多做,而不应夸夸其谈。孔子认为政治清明,自己贫贱是耻辱,而如果政治黑暗,还做官领取俸禄,取得富贵也是耻辱。“邦无道,榖,耻也。”孔子非常讨厌不分事非的老好人,认为“乡愿,德之贼也。”他对道听途说的行为也很是不以为然,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但孔子毕竟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他的有些思想和观念因受其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而与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冲突和矛盾。当樊迟向他请教学种庄稼,学种菜时,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就表现出他对农业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轻视。而他所说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不逊,远之则怨。”把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则表达了他对妇女的歧视,显然与我国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完全相背离。

经过仔细的比较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孔子荣辱观与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有许多的相同相通之处。孔子提出的“忠”的封建道德规范不仅仅是“忠”于“君”,也有对人诚心尽力的意思,如“与人忠”,可见,“忠”既指对国家忠诚,热爱自己的祖国,也指对上级、对周围的人都要诚心相待,尽心竭力。当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孔子认为热爱人民,给人民带来实惠是“仁”的最高境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表现了孔子主张人们应团结互助,但他反对拉帮结派,反对那些为了小团体的不正当利益而勾结在一起的小人之举。“信”作为孔子提出的又一重要道德范畴,完全符合“以诚实守信为荣”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孔子提出做人的标准是“见得思义,见危受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也就是说看见利益要想想是否该得,在危难的时候要勇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即使以过长久的贫困日子为代价也不忘记平时的诺言。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能做到“见利思义”就不会贪污腐化,如果人们都能做到“主忠信”,建设诚信社会将成为现实。孔子的荣辱观以其客观和深刻直至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并且加以吸收,为我们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服务。



《论语·阳货》,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为政》,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子路》,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卫灵公》,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里仁》,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里仁》,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颜渊》,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雍也》,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子路》,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颜渊》,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阳货》,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雍也》,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颜渊》,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卫灵公》,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述而》,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里仁》,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述而》,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学而》,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学而》,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为政》,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八佾》,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卫灵公》,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公治长》,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阳货》,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宪问》,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宪问》,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阳货》,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阳货》,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子路》,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阳货》,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子路》,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雍也》,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为政》,三秦出版社,2007年。

《论语·问宪》,三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