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 文博新闻

新华网网络电视:王明亮:匠心三十载 “三孔”即是家

作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7-25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7-25

山东曲阜作为孔子故里闻名世界。1994年,曲阜“三孔”,即孔庙、孔府、孔林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王明亮祖祖辈辈都在“三孔”从事油漆彩绘工作,他熟悉这里的一砖一瓦,也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入行30余载,王明亮把“三孔”当成家来修缮维护。今天的《我与世遗故事》系列报道,我们去听听“匠师”王明亮的故事。

记者见到52岁的王明亮时,他正在孔庙大成门的屋檐下,和同事一起对外沿进行金龙和玺彩画和贴金工艺。

王明亮是“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油漆彩绘队队长。他家住在孔府、孔庙附近,童年就是在这里玩耍中度过。由于祖父辈都是从事古建筑的保护维修,王明亮从小就对拉锯、刮刨子、刷漆等工作有了了解。

曲阜“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油漆彩绘队队长 王明亮:我们家四代从事手艺行业也算是四代的匠人,从我爷爷那是道光十三年,从事木漆和油漆这一块。我父亲解放前就在这里参加工作,我(19)80年接我父亲的班就到这里从事油漆彩绘工作。

高中毕业之后,王明亮接过父亲手中的画笔和油桶,来到曲阜市文管会工作,每日与漆料、灰尘为伴,经常在大殿横梁上描绘图案,一坐就是一整天。

曲阜“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油漆彩绘队队长 王明亮

当时刚开始干的时候,也是感觉,我们的同学们人家干这个,穿的干干净净的,出去玩什么的,又脏,又枯燥,干得刚开始也是有点情绪,后来慢慢的感觉还是感觉干得时间久了,还是很感兴趣。尤其现在,能体现到自己的价值了。

王明亮告诉记者,针对古建筑的油漆彩绘绝不是拿着画笔简单的描描画画。“三孔”的建筑遗存极具特色,既是北方官式建筑代表,又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是全面系统研究明清官式建筑营造技艺的理想之地,这样重要的遗存,在修缮维护方面容不得一丁点瑕疵。因此每项工程前夕,王明亮都要翻阅大量的孔府档案,并经过层层审批,整理出可行性报告后方能动工,而且每一次下笔必要严格按照相关记载进行。

曲阜“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油漆彩绘队队长 王明亮:每次工程,比如说外沿需要重新彩绘的时候,它的证据是什么,你为什么要做这种彩绘,你是要做旋子彩画和玺彩画,或者是苏式彩画,你的证据在哪里?以前有的,是不是是以前老彩画,如果不是老彩画,如果近几年做的,我们要重做的话,你得找证据,查阅历史档案。

现在的彩绘队来了很多青年人,这让王明亮感到很欣慰,能把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再传给下一代人是件幸福的事。

同期:曲阜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油漆彩绘队队长 王明亮

这几年,也是怕断代,我们也注意培养一些新人,自己的徒弟什么的带着,都挺多的,30多岁到20多岁的都不少。

目前,曲阜“三孔”古建筑彩绘保护工程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一工程是“三孔”建筑群百年来的首次彩绘维修,王明亮为此也格外费心。30多度的高温下,他每天都来回奔波在各个工地之间,汗水浸透衣服都是家常便饭。

曲阜“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油漆彩绘队队长 王明亮:整天出出进进就是这儿。感觉到确实就像自己的家一样,你想工匠吧,你就是首先做到工匠就是先做到主人,你把这个工作当做你自己的工作,当做你自己的家去工作。然后三分才是手艺。你比如说这个活干得挺好,反映挺不错的,我们感觉匠人就是还有看人家夸奖我们了,我们就感觉心里非常开心。

“三孔”古建筑群现有房屋1300多间,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王明亮认识这里的每一条路,熟悉这里的每一扇门,“三孔”对他来说就像家一样的存在。能参与这次百余年来的首次大修,在王明亮看来,是一件骄傲的事,他和其他参与三孔彩画的工匠们一样,都希望尽自己所能,为这个“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华社记者赵小羽、吴飞座山东曲阜报道。

原文链接:http://news.cncnews.cn/2016-07-24/124444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