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 文博新闻

民办博物馆:仅有春风还需雨露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6-04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6-04

编者按 在我国,大大小小的3415个博物馆中,有456个来自民间注册。它们的“博物馆”身份赋予了他们保护、利用和管理好遗落民间的文化遗产的使命,但它们的“非国有身份”却使其在获取资金支持、土地征用、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多方面难享优惠。对于这些民办博物馆的扶持政策,何时才能走出精神层面,进入具体的服务层面?民办博物馆又如何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耐得住寂寞,炼得出自身的“造血”能力?目前来看,依然有待时日。

  本报见习记者 荆文娜 实习记者 陈 阳

  5月18日,第36个国际博物馆日。万物应世,穿越时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处于世界变革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相关数据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首批民办博物馆成立至今,在全国3415个博物馆中,经各地政府主管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有456个,约占全国博物馆总量的13%。业内人士表示,民办博物馆已成为全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博物馆数量增加的同时,民办博物馆发展却处处面临“窘境”。从1996年马未都获批建立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算起,民办博物馆已走过10多年历程。命运颇为曲折的民办博物馆,今后又将何去何从?

  民办博物馆:穿越时空的文物守护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民间收藏热持续升温,我国民营博物馆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博物馆体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表示,中国民办博物馆已经迎来良好的发展势头,2020年后可能会超过国有博物馆。

  民办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一起,共同承担着保护、利用和管理好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一方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仅仅依靠国家是不够的,民办博物馆收藏方式灵活,为国家收集和保护了一大批散落民间的文物,成为国有博物馆等相关机构的有益补充。“民办博物馆的收藏品大部分"收于民间,取于民间",这样相对于国有博物馆来说,取材比较广泛,某种程度上可说是为国有博物馆"查漏补缺"。”中国博物馆协会民办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肖秉侠强调。

  另一方面,民办博物馆的专题性强,涉及面广,展示的内容较之国有博物馆更为丰富多样。民办博物馆收藏、保护和展示的文化遗产是很多国有博物馆没有涉及的,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使更多的文化遗产得以被保护和关注。以北京晋商博物馆为例,博物馆目前囊括现存可移动晋商遗物中的绝大部分珍品,其中包括账册、信函、文稿、票证、印章、钞版、票版、广告、包装、牌匾、货币、衡器、量具、算具、交通运输工具、神佛礼器、日用器具等众多门类。“目前晋商文物凡是能找到的真品几乎都在我们这里。”晋商博物馆董事长赵笑长说。

  民办博物馆的出现,使得民间收藏成为公众共享的社会财富,为公众提供了个性化的文化视角。“民办博物馆的兴起,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研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肖秉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民办博物馆:初级阶段发展“步步惊心”

  目前,国内民办博物馆的投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收藏者自己办博物馆,这就需要博物馆有一定的收入来支撑博物馆的运行;另一种是投资者有其他产业支撑,所建博物馆一般对门票收入没有要求,投资建博物馆纯粹是为了提升企业文化层次或了却投资人个人的文化情结。

  专家表示,除了少数有自己企业资金支撑的博物馆外,大部分民办博物馆的建设和经营费用一般都由办馆人自己承担。由于投资大、回报小,民办博物馆往往经费不足,存在难以维持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中国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民办博物馆,很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这种情况下,民办博物馆很难满足国家对于博物馆行业的相关规定,不管是从技术水平、管理能力、机构设置上讲,都很难和国有博物馆匹敌。”肖秉侠指出,民办博物馆的运营大多数情况需要有足够的长期的资金支持,博物馆馆舍、藏品的购置和保存、日常维护、人员费用等,这些开支累计起来是一笔颇为“可观”的数目。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算了一笔账:2009年该馆接待游客18万人次,门票收入约1000万元,但人员工资、水电费、维修费等基本开支就达1500多万元,无法支持自身的运营和发展。为了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王勇超四处向亲戚朋友借款,数额已达5000多万元。同样,北京胡同张老北京民俗博物馆开业不到半年,也一直在赔钱,无奈之下,只得把员工从十几人缩减到8人。

  在我国,国家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文物保护基金等,每年都会向各类博物馆提供大量的项目性资金支持,以确保博物馆各类课题的顺利开展。“但基金支持的范围往往限于与政府机构有隶属关系的国有博物馆,民办博物馆的研究工作则无法获得,文物的保护项目也不能像国有博物馆那样获得国家的专项资金支持。这直接造成了大量民办博物馆的科研和文物保护项目无法正常开展。”肖秉侠指出,民办博物馆由于其“非国有”身份,导致其在规划建设、土地征用、税费减免、财政补贴、业务指导和支持方面很难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我们需要国家对民办博物馆给予一定政策扶持,比如专项的科研项目基金的扶持、文化项目的合作等,将更多的资源单位介绍过来,形成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赵笑长表示。

  民办博物馆:打破“窘境”需政府和博物馆共同努力

  其实早在1997年,国家文物局就已出台《民办博物馆暂行条例》,对民办博物馆的管理和扶持进行了相应规定。而在2010年1月,国家文物局、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税务总局七部门联合颁布的《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各地应切实帮助解决民办博物馆的馆舍与经费保障问题;推广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形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政府对民办博物馆单位的资助机制;各地可利用在布局结构调整后闲置的房产,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可在旅游景区和文化产业园区内规划建设民办博物馆,为民办博物馆提供馆舍和基础设施运行保障;对符合国家《划拨用地目录》规定的非营利性民办博物馆的建设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划拨方式供地等。

  这些鼓励政策,给全国各地的民办博物馆带来了一股春风,此后,全国很多省市在民办博物馆方面开始了积极探索。四川、北京、天津、广西等地纷纷出台地方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政策,扩大了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空间,让一大批颇有特色的历史文化保存、记忆和传承下来。

  但是,专家指出,在当下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鼓励政策下,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大多仍处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状态,其发展主要依靠办馆者自身的热情和个人的探索。

  业内人士表示,现阶段政府对于民办博物馆的扶持政策,大多停留在精神层面,而在服务层面仍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一些涉及民办博物馆自身的具体问题,如税收制度、房屋租赁的优惠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比如说对博物馆的门票收入,可否在税收上拿出具体的举措予以支持?亦或是对于民办博物馆的用电标准,可否给出一个和工业用电与民间用电都不同的具体方案来进行扶持?这些都是非常具体但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肖秉侠如是说。

  然而,相关人士指出,现有体制下政府不可能“包养”民办博物馆,因此,由国家制定符合民间博物馆发展的政策,使民间博物馆能从事相关文化产业开发获取资金,减免一定税收,采用灵活政策允许大众民间博物馆可以与国有博物馆共存、共繁荣,是眼下比较适宜的选择。除此之外,民办博物馆自身也需要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民间博物馆要从更长久的未来进行规划建设,这其中包括了人才、经费、展示陈列等方面的准备,这绝不是朝夕可就的事情;另外民办博物馆的产业链也可适当延长,比如关于博物馆的纪念品、书籍都可以做起来,吸引更多的人群。只有内部有强大的"造血"能力,才能让博物馆走得更加长远。”中山市文化顾问、省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研究员邓炳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民办博物馆现在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旦自身发展超越了这个阶段,自然会引发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当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民间财富不断增加,那些著名企业家把他们的企业建设到一个引导性的地位时,他们会对文博感兴趣的。”到那时,也许民办博物馆的投资者们都可以说,博物馆的正常维持和运营,“我们不差钱!”建川博物馆馆长、汶川地震博物馆馆长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