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水纪王崮古墓:出土文物将来放哪?不好说
4月22日,雨后的泥土还未全干。由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带领的专家队伍再次远赴沂水深入墓葬挖掘现场进行实地探访并指导工作。在媒体的众多闪光灯下,谢治秀并未露出丝毫笑容,他显然对沂水春秋古墓的考古工作并不满意,挖掘现场渗水、文物长期裸露在外、考古进度过慢、来访团队过多等问题不仅给热火朝天的高涨气氛降了降温,更让文物的去留显得越发扑朔迷离。
当地政府和景区负责人极力要求将文物留在原址进行开发和保护,但文物的“归宿”终究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如果地方的文保能力有限,将文物留下显然不合常理。
紧张起来的考古现场
昨日,记者再次探访沂水纪王崮春秋古墓时,考古现场的土地仍未完全干透,之前简易的防雨措施已经改进,防雨罩加宽了数米,并加盖了帆布罩,侧面增加了排水沟,靠近古墓的土地上也盖上了塑料布,“要确保中到大雨都不会威胁到古墓。”在现场值班的考古队队员、沂水县博物馆书记耿涛说话时,脸上颇为严肃。
紧张的氛围证明了一点,22日,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的现场批示着实让当地政府和考古队捏了一把汗。
22日下午,谢治秀在考察完古墓现场后马上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务必马上执行,不能让文物受损。”谢治秀说,“现场的防雨措施很差,顶子真的不漏雨吗?马上挖个排水沟,确保现场不渗水,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工作。”
除此之外,谢治秀督促,现场考古工作要加紧进行。由于已经出土的青铜器等文物长年深埋地下的环境被打破,裸露在空气和光亮中,本身已经非常脆弱,有的甚至残缺。考古队要尽快确立文保场所,并进行青铜器的提取,创造一切条件保护好青铜器。
为避免人为因素可能给出土文物保护带来的影响以及保证考古发掘秩序,谢治秀下令,在接下来的考古过程中,除了考古专业人员,其他人一概不准进入考古现场,包括各级领导带来的考察团和记者。
另外,在4月22日举行的“沂水纪王崮古墓保护专家座谈会”上,谢治秀除了将挖掘现场的若干问题提出来之外,还指出了沂水县文物保护能力有限、文物管理无行政管理机关等问题。
谢治秀说,沂水天上王城崮顶遗址要立即申报省重点文保单位,以便提高规格,加强保护力度。由于此前不属县、市级别的文保单位,直接参评“省保”有些超常规,但为了地下文物安全,可以由临沂市一级政府提出,本着特事特办原则,一步到位。
大墓出土文物 去留仍是问题
一面是省文物局局长直指当地文物管理和保护的若干问题,一面是小小县城难以保护好这些文物的客观事实。面对如此矛盾,凭着一个积极争取的态度能否将文物留在沂水?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会上,不止一位专家指出,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将文物就地保护,这样要比放在博物馆里展示更有利于实现文物的价值,同时还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强当地的文化底蕴,如果有必要,可以组建高级智囊团协助沂水县的文物管理工作。
此外,天上王城景区所属山东恒泰纺织集团董事长孙炳伟在会上发言时说:“发现春秋墓葬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以前之所以叫天上王城,便是因为当地有很多传说都与纪王的故事有关。”
“过去,有的游客到了景区问我,你有什么依据说是一座王城?我说不上来。尽管这些年我们景区费了很多的力气,做了一些有关纪国的演艺项目,但总是觉得底气不足。”孙炳伟说,“但是,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孙炳伟曾任沂水县副县长,在会上他还激动地表示:“我们恳请省里批准将文物留在景区,我们一定尽全力保护文物安全,并投入充足资金打造遗址博物馆等配套设施,确保文物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时间回拨一周,其实在“惊现古墓”的新闻发布会召开的第二天,关于文物的保护问题就已经有过较为深入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在纪王崮春秋古墓现场建立遗址博物馆,经过对若干问题的讨论后,这一提议得到了众多权威专家的一致赞同,似乎文物留在当地是再合适不过的结果。
但在谢治秀主持的专家研讨会上,他却并未对此举措进行明确表态,谢治秀说:“沂水县有关建博物馆的设想很好,但文物是否留在当地现在还表不了态。待考古发掘报告出来后,省文物局将指定文物保护责任单位。”
考古现场安保升级 公安武警持枪警戒
春秋古墓被发现的消息让沂水县和天上王城景区一夜成名,随着游客逐渐曾多,考古现场的安保措施也随之升级。
昨天下午,记者发现古墓发掘现场的安保力度又加大了,进入古墓现场,必须连过三关:首先是外围的身份核查,目前只有佩戴工作证的考古人员和记者才能进入现场;过了外围第一道关之后,古墓发掘现场又被铁丝网围栏全部包围,在入口处有武警站岗,并同时配备两名公安人员持枪警戒,要想进入现场,必须经过第二轮核查身份并检验工作证,通过哨卡后警戒人员持钥匙打开围栏,这才算过了第二道关;第三道关就是考古现场了,考古现场同样被铁栏围住,只有征得考古人员同意,前来采访的记者才能够被允许进入现场。但这种进入现场也是“有限制”的,因为里面还有一道围栏,除考古人员外,任何人不得入内。
据悉,进驻现场的公安和武警力量超过30人,此外,景区保安也在考古现场外围的入口处进行24小时轮流守卫。
省博物馆研究员解读铜鼎上铭文
墓主名叫中叚氏?
4月22日,王恩田首次公布解读的铭文。其中,高66厘米的铜鼎上5行27字,释义为“华孟子作中 叚氏妇中子 媵宝鼎其眉 寿万年无疆 子子孙孙保永享”。
王恩田认为,华孟子就是这件大青铜鼎的制作者。制成后,给自己名为“仲子”的二女儿作为陪嫁用,希望长寿万年没有尽头,子子孙孙来享用。
崮顶春秋墓出土的这件华孟子鼎,证明墓主应该是华孟子的女婿,也就是仲子的丈夫中叚氏的墓葬;另外,考虑到春秋时,一夫一妻制的观念尚未确立,丈夫死后妻子可以回家另行改嫁。因此,崮顶春秋墓不一定是中叚氏和仲子的夫妻合葬墓。
不过,对于单单根据一个大鼎的铭文就断定墓主人的说法,省考古所研究员王永波持反对意见。“古代嫁女、结盟、战争掠夺、迁都时往往用到铜鼎。”他认为,崮顶春秋墓的墓主到底是谁,还要寄希望于下一步对青铜器出现的其他铭文的解读,进行综合判断。
本文来自: 考古中国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kgzg.cn/thread-197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