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 文博新闻

山西修缮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元代县衙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3-07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3-07

src="http://www.wenwuchina.com/d/file/uploads/2012%E5%B9%B4%E5%8D%B3%E5%8F%AF%E4%BA%B2%E5%8E%86%E4%B8%B4%E6%99%8B%E5%8F%A4%E5%8E%BF%E8%A1%99.jpg"

2012年即可亲历临晋古县衙

  近日,位于山西运城临猗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晋县衙”,经过一年多的修缮,已完成县衙内二堂、三堂、监狱的修缮,现已对周边环境等设施开展二期工程,预计2012年下半年广大游客可一睹风采。

  “临晋县衙是中国现存唯一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筑风格的县衙,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大堂的建筑,营造手法奇特而巧妙,完好保留的元代建筑风格,更是在全国独一无二。但由于时间久远,有些建筑已经腐朽,这次修缮对保护临晋县衙有着重要的意义。”负责修缮工作的临猗县民间文艺器艺协会主席乔正安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

  历经700年独具元至近代建筑风格

  在山西省临猗县城西北20多公里的临晋镇上,屹立着一处保持着元代建筑风格的临晋县衙。临晋县衙又称廨署,创建于元大德间,是山西省目前保存下来的三处元代大堂建筑之一,即霍州大堂、绛州大堂、临晋县衙,也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完整的元代县衙。

  这座屹立在临猗大地的雄伟而又威武森严的廨署大堂,是古代官员的办公场所,是元代县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历经了元、明、清、民国,前后已有700余年历史。“曾在衙署任职的县尹、知县、县知事达192人,各种职官488人,可见临晋县衙在当时的重要性。1954年,临晋、猗氏合并后,县址移到今临猗县城。”乔正安说。

  坐南朝北的县衙,占地面积为16000平方米。衙署之中为大堂,如以中轴线布局可分为三层台阶式,即为大堂、二堂、三堂,两厢还各附设耳房。东为赞政厅,西名为刑讯室。堂前有宽敞高大的露台,台前砖砌的甬道直达县衙门外。从甬道由南向北而望,依次建有大门、仪门、宜门。

  “临晋县衙的建筑风格很威武,而且官职、办公制度相当严谨。就拿两旁并列设有的廊房而言,这是衙署行政办公的地方,而且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东面的是吏、户、礼、承、发、司房科;西面的为兵、刑、工、铺、长、司各房科。在廊房的后方,东面设有捕役、皂隶所,西面设有警署局与监犯狱牢房。别看是个县级衙门,这各级司职分明,宛如现在的政府单位。”乔正安介绍道。

  2001年,临晋县衙作为元至近代古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衙内建筑历经元、明、清、民国四代修缮

  虽说临晋县衙建筑保存完整,但这当中也经历了地震、洪水和大火的焚烧,每遭损毁都离不开各朝代官员对其的修缮。据乔正安介绍,主体建筑的大堂实为元代建筑,二堂、三堂、监狱却经历了元、明、清、民国四代人的修缮,可见临晋县衙在那些年代里是百姓最值得信赖的地方。

  原来,在《临晋县志》中记载:明嘉靖四年(1525年)地震,官廨俱圯,唯大堂存。知县李世藩增修,并将大堂赐匾曰 “牧爱”。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六月,大雨连绵,坡水暴发,冲西门而入,县署适当其中。水退后,衙署舍宇均夷为平地,惟正堂巍然仅存。知县郑景福即为修筑,规模如前。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土匪骤发,由芮城而虞乡忽至临,因防御不及城陷。次日,河东官军大集,匪知不敌,去时愤无可泄,纵火焚县署,廨舍均毁于灰烬中,惟存正堂与银亿库。知县寻汝惠克期重修。建起二堂、上房及各署舍。1954年,临晋与猗氏合县,城址迁至今临猗县城,衙署为县党校所驻,大堂用作礼堂。

  1998年,山西省文物局投资60多万元,重新修复了大堂,位于高1.5米的台基上,地面距堂脊高达10米,俨如元代时期县衙最初的宏伟。然而十多年后,县衙二堂、三堂、监狱等设施破损严重,只好重新规划另作修缮。

  为这次工程设计方案的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项目负责人马吉宽表示,此次修缮工程是建立在原址基础上,依照清朝建筑风格,采用局部保护措施还原二堂、三堂、监狱等建筑。

  大堂内的空间由上至下逐渐变宽

  除了县衙大堂完整留存于世是个奇迹,大堂内部设计独到也让人叹为观止。乔正安在介绍大堂内部时说,堂内采用“减柱法”,即16根明柱,以四柱为一组,分别立于大堂中四角,使正堂宽敞明亮,威严肃穆。

  更使人惊奇的是大堂前檐明柱,采用“抱柱造”,即外表由八根方木,合抱一园形心柱,接成八边形拼柱,上下两道铁箍嵌定,每根柱周长1.9米。檐下三根特粗大的额枋,直径均为0.8米,一字长形横陈在堂柱上。

  其实,县衙整个布局中除大堂外的其他建筑,都比较窄小,唯有大堂高大突出,从而成为整个廨署的主体和核心。

  “大堂的建筑用料和工艺很奇特,不刨不旋,顺其自然。粗壮的檐明柱与特大的额坊,协调一致,浑然一体。”乔正安说:“于是,大堂内的空间由上至下逐渐变宽,使得办公场所敞亮而威严,朴实而又稳健,充分展示出元代建筑风格的粗犷豪放。”

  修缮中发现三堂采暖“地炕”

  今年年初对文物主体工程修缮时,工作人员发现了位于三堂室内构建有采暖的“地炕”,这在同时期的文物中实属罕见。

  “施工中有人发现三堂室内的地面下有被烟熏黑的大型方砖,方砖下面却是被熏黑的条条火道,并且布满了整个三堂和书斋。后经专家确认,地炕为清代所建,专门供时任知县和知事冬季室内采暖而用。”乔正安对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于是,一期修缮中,工作人员也将部分损毁的“地炕”复原。

  三堂亦称为上房,是元、明、清及民国期间临晋县历代县令、知县、知事及其家眷居住的地方。三堂面宽三间,进深两间。东西两侧各附建有耳房,即为书房和起居的地方。据乔正安讲述,室内的“地炕”构建厚度约有21厘米,即在地面砌陈的大型方砖下,加垫一层厚3厘米的黄土。黄土之下又铺陈着一层31厘米见方的方砖,方砖下有条砖支垫着,这样可以避免地面塌陷。

  乔正安说:“我们发现最底层的地面与方砖之间,上下相隔有6厘米,纵横交叉成网络式遍及室内地下。在三堂中门两侧又砌有深80厘米的烧火坑,坑内砌有土灶,灶里有内口又直通室内地下火道。当灶内烧起火时,烟火可以直通室内地下,不会肆意弥漫在整个室内或院中。这样,只要保持火道循环畅通,烟火就能顺着‘地炕’温暖到整个三堂。”

  目前,县衙周边环境、道路硬化、新建大门等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据乔正安讲,临晋县衙将于2012年下半年接纳游客,到时游客可一睹700多年前历代县令办理大案、为民主持公道的威严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