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专家论证会成功召开
9月17日,《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专家论证会在济南燕子山庄召开,经过与会专家的缜密论证,《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顺利通过了山东省文物局的评审,将作进一步完善后上报国家文物局进行审批。应曲阜市人民政府的邀请,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省文物局副局长孙世勤、由少平,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倪国圣,济宁文物局局长孙美荣,文物专家张学海、王永波、郑同修、王守功、兰玉富等参加了会议。
谢治秀局长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是我省编制的第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本次论证会能在最短时间内召开,得益于国家文物局、山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不论规格和领导、专家阵容,在我省以往文物保护规划论证项目中都是前所未有的。会上,参会人员认真听取了规划设计单位关于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对规划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一致认为该规划基本符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要求,内容较为全面,设计思路基本可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原则予以通过。对规划设计单位的辛勤付出和劳动成果表示赞赏,特别是为配合本规划制作的多媒体展示,要点突出、特色鲜明,是对规划汇报形式的一次创新;规划所提出的“轴、门、环、片”,抓住了核心和关键。会后,各位领导和专家在论证意见书上签名,论证会取得圆满成功。
曲阜市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市文化遗产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维生同志代表曲阜市委、市政府首先对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编制情况。规划团队自今年4月份接受我市委托以来,迅速开展现场调研工作,集中力量投入规划的编制设计。项目负责人、著名规划专家杨昌鸣教授先后三次到我市向市级主要领导作专场汇报,听取我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的意见,不断完善规划内容。我局也多次派员到省考古所沟通考古工作计划,特别是8月12号与张学海老先生和刘延常主任进行座谈,及时将两位专家的宝贵意见吸纳到公园规划及重点区域专题设计中。截至目前,《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已编制完成。该规划作为一部专项规划,严格遵循《鲁国故城保护总体规划》基本原则,涵盖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各项要素和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鲁国故城实际情况编制设计了《周公庙宫殿区遗址专题》、《遗址博物馆专题》、《城墙遗址专题》、《城门遗址专题》等9个专题,为下步亟需的考古遗址公园具体建设方案的设计提供了清晰思路和重要参考。
《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顺利通过省局评审,标志着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下步,曲阜市文物部门将在省局评审意见基础上,督促编制单位进一步完善方案,并及时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同时加快推进重点项目方案的编制设计工作进度。
项目背景资料
曲阜鲁国故城遗址位于现曲阜市城北、东部,处于泗河与沂河之间,地图上的准确位置为东经116°58’30”,北纬35°36’42”。故城略成扁方形,东西约3500米,南北约2500米,面积约10.45平方公里,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至今地面仍残存有高约10米的城垣两千余米和一些台地,而地下更是埋藏着大量的珍贵文物。曲阜鲁国故城遗址保护区内座落着明代的曲阜县城和十余处村镇,约有居民80000人。
曲阜鲁国故城遗存内容包括周代至汉代的城垣与城壕、城门遗址、大型建筑基址、道路与排水系统遗迹、手工业作坊遗址、居住遗址、墓地等。
上世纪70年代,对鲁国故城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探试掘可以确认,鲁国故城与《周礼•考工记》关于都城营造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基本吻合,说明当时都城营造很可能确实有一个基本的规范,即《周礼•考工记》的规范性要求。所以,鲁国故城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都城特别是周代都城,具有典型意义。
曲阜鲁国故城,是我国目前经过系统钻探的一个贯串西周始终的国都。曲阜鲁国故城是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古遗址类。西周曲阜城的确定,为我国城市发展史填补了一段空白,第一次提供了一个从周初到战国乃至两汉时期,一直在不断发展的古城址,这对于我国商周考古和城市考古将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省市各级文物部门对鲁国故城的保护历来非常重视,早在1961年,鲁国故城就已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更是将鲁国故城纳入到“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要大遗址保护规划之中。
2011年,在国家文物局主导下,山东省和曲阜市政府启动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本规划是基于曲阜鲁国故城总体保护规划中所确定的考古遗址公园专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