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曲阜古井文化遗存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2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2

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依泰山,南瞻凫峄,东连泗水,西抵兖州。北、南及东南部为山地丘陵,中西部为泗河冲积平原,山丘与平原之比为3:7,构成了东北高、西南低的基本地势。泗河自东而西贯穿全境,境内地下水属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全境共有大小河流14条,纵横交汇,为季节性河流。除泗河外,还有沂河、蓼河、硷河3条河流。泗、沂两条主干河流自东向西横贯全境,自古以来就是水源丰富,水质优良的好地方。
曲阜的这方水土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曲阜是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六千年前,华夏、东夷两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是中华民族始祖先皇古帝的发祥地。还是殷商故都,周、汉鲁国都城,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历史文化遗存特别丰富。她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东方古文化而蜚声中外。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人们心中的圣地。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曲阜有其独特的古城气质,而一口口古井则是这个城市文脉上的眼睛,青石井栏上的绳索印痕记载了这个城市的岁月沧桑。解读一口口古井,抚摸古井的沧桑,可以从一个侧面追寻历史的遗踪,了解民风民俗,了解古井文化。
水是生命之源,远古先民傍水而居,这是确定无疑的。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最早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就是直接取用江河湖泽之水。由于地表水的来源主要依赖于天然的降水,故在干旱之年赤地千里、河湖干涸的时候,人类就会出现用水困难,严重时还要逐水而迁。而这种迁徙不定的生活,制约着人们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进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华夏先民终于在不懈的探索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平地凿凹打井以开发地下水资源,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井是凿地取水的深穴,凡是人烟曾经密集过的部落、墟市、村庄、集镇,乃至皇宫、都市,其地一般都会有水井的遗存。水井处于地面以下,兵火战乱会毁灭地上的建筑,惟独不甚殃及地下的水井。汉字“井”字,最早见于《周易•井卦》:井的卦象是上为水,下为木。朱熹注日:“井者,穴地出水之处,以巽木入乎坎水之下,而上出其水,故为井。”从中可知,古代的水井多用竹木结构做简易井壁,《周易•象辞》亦说:“木上有水,井。”朱熹注日:“木上有水,津润上行,井之象也。”描述了木质井壁、井栏、井圈的水井形象。20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在上海市青浦县崧泽文化遗址,清理出两口马家滨文化时期的水井。井口呈圆形和椭圆形,井壁光滑,水井残深1至2米,井中残留物有陶釜、鹿骨等,距今已有七千年左右的历史,比炎、黄帝时代还要早至少一千年,是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最早的水井。先期的水井一般是掘地为穴的土井,由于泥土井壁经水后极易坍塌,使井水浑浊,井水变浅,先民们为了保持井水清澈,井壁经久耐用,发明了多种保护井壁的方法,筑井的技术也日趋完善,但土井的筑建方便经济,故其方式沿用至今。从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分析,筑井的发展过程大体上有土井、竹井、木井、陶井、石井和砖井。
据考古发掘资料得知,曲阜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井应为1977年在曲阜鲁国故城试掘中发现的春秋晚期一口土井。位于斗鸡台遗址,保存较差,直径1米,清理至2米,井内出土大量筒、板瓦。在这次试掘中还发现有战国时期土井及陶井各一口;1987年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为配合孔府后作、东路搬迁工作,在曲阜明城北坊上村,勘探发掘战国时期陶井2口,井址出土陶井圈等文物;此外,我们在曲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古聚落址如东郭遗址、章枣遗址、周家村遗址中发现有周代陶质井壁残片。古井以曲阜城四周和泗、沂两岸较多,其他各村街均有分布,除供人畜吃水外,还用于部分的菜园灌溉,农田则没有灌溉习惯。只是在长时间大旱而又无降雨先兆时,人们才成群结队抬出“玉皇”、“关帝”来,祈求降雨,试图借助“诸神”解除旱灾。据1949年初资料,曲阜境内共有土、砖、石井5000余眼,在社会变迁中,它们有的湮没了,仅有极少的古井得以遗留下来。通过近期的曲阜市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我们对辖区2个街道、6个镇、4个乡的389个行政村,509个自然村进行了走访踏查,取得了较为完整的曲阜古井留存、分布状况资料。这里所谓古井,是指按国家三普标准要求收录的历代古井,下至具有时代意义“四清”“文革”时期的水井,此次我们新发现并登录古井18处共计24口。
古井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它与曲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对水井是很有情感的,一口井背后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有些古井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特别是有些古井与圣贤名士的名字或事迹联系在一起时。而且,这些名人故井大多被后人载入史册。与此同时,有的还为井配亭、造栏,乃至赋名题额刻楹,既增景致,又能品味蕴藏其中的深刻文化内涵。还有些古井带有神话色彩,和传说故事有关,扳倒井便是其中之一。
孔宅故井
孔庙西路诗礼堂后,是当年孔子居住的地方,至今仍保留一口“孔宅故井”,传为孔子当年的吃水井。自明代起,就在高筑的井台四周修了雕花石栏,内立“孔子故宅井”石碑。水“既清且渫”,被称为圣水,清乾隆二十年(1756年)乾隆皇帝到此时,曾写诗对其赞颂“疏食饮水,曲肱乐之,既清且渫,汲绳到兹,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呼宣圣,实我之师。”井西为此建一四角凉亭,亭内立有乾隆饮水拜师的“故宅井赞”碑。五十年代初期,印度前总理英•甘地夫人来此参观后,特地令人汲取一瓶井水,带到印度,象征中印之间的友谊。
陋巷井
城中颜庙复圣门里有陋巷井,和孔子弟子颜回有关。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其品德高尚和勤奋好学为后人所景仰。孔子曾称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宋代时增设井亭,取名“乐亭”。亭为六边形,攒尖式顶,但尖部留空,与井口相对,雨水可从尖部经石盘圆洞落入井内。陋巷井、乐亭两相呼应,全面地表现了孔子赞赏颜回的那句名言。陋巷井堪称颜庙中点题之物,其文化内涵不可低估。
周公庙古井
周公庙有古井两口,一口在前西侧,石质方形井口,直径为0.45米,下为砖砌圆形井壁,直径为0.7米,深约5米,1985年安装自来水后废弃;另一口在东南方,很早就有关于此古井的记载,据乾隆版《曲阜县志》记载:“周公庙东南有鲁故井,水清而甘,旧志曰‘伯禽井’,予亦更之曰‘鲁公井’,元杨奂《东游记》作‘车辋井在正东少南,水清白而甘,俗呼浆水井者是也’”,该井石质方形井口,直径为0.5米,下为砖砌圆形井壁,直径为1米,深约8米,现仍在使用。此井的发现为研究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柳庄古井
位于吴村镇柳庄村内,相传曾为春秋时期柳下惠使用,始建年代不详。井口呈圆形,直径1.7米,从井壁砌砖分析判断应为明代修葺,上世纪80年代,为取水安全井口砌成方形,沿用至今。井体结构保存较好,砖砌部分井壁被水浸蚀较严重,现已无人使用。此井的留存因为在柳下惠故乡而彰显,备受村民关注,呵护有加,为了解古井的历史文化渊源深厚及风土人情提供了实物资料。
颜母井
尼山东峰山腰有颜母祠,是祭祀孔母之处。祠堂前有一井筒倾斜的颜母井。相传颜征在生孔子前口渴思饮,无法取水,以手扳井,井随手而斜,所以又叫扳倒井,井深数丈,口宽三尺,记载很早。东汉建宁二年(169年)《史晨碑》就有“史君念孔渎颜母井去市辽远,百姓酤买,不能得香酒美肉,于昌平亭下立会市”的记载,鲁相史晨还设置了颜母井舍的守吏。明清时,每逢春秋,衍圣公就派族人祭井。井早期原为山体缝隙自然渗出的水汇聚而成,20世纪30年代,村民下挖,水位下降,成为现在模样。
李庄康家井
位于王庄乡李庄村民陈凡锦家院内,传建于康熙下江南过曲阜境时,为解决人畜饮水,有康姓乡绅而挖,当地村民俗称“康家井”。该井直径约0.8米,井壁由青砖垒砌,原为石质圆井口,1989年经村民陈凡锦改建为方形井口,破坏了原始风貌,为自用井使用至今。此井在当地有着较高的声誉,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它的留存为研究本地域民生状态及风俗人情提供了直观依据。
东张村罴狐古井
位于防山乡东张村西北200米处,始建年代从井壁砌砖分析应为明代。井口为圆形,直径0.6米,由于年代较远井腹部被挤压变形为椭圆形,直径约1米,井壁薄砖砌筑,有石质方形井盖,中间有圆孔。此井当地俗称“罴子井”,并赋予聊斋式的一段狐仙与人凄美的爱情故事,在当地广为传颂。因此人们给它蒙上浓郁的神话色彩:村内所有井口不得密封,井盖必须留有一孔以示对狐仙追忆,且此井水有明目之功效,故而当地村民对此井崇信呵护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此井的留存为了解研究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生活提供了直观实体。
西林西村义井
义井有些是住在附近的乡里相邻集资而成,也有不少是积善人家行善而成。这种井一般都精雕细刻,水质极佳,冬暖夏凉,清冽甘甜。此井位于书院乡街道办事处西林西村内,为一口边长0.7米的方形石砌水井,深约10米,井壁为砖砌。井旁有碑刻一通、辘轳石架一座,碑上刻有“义井”二字及挖砌该井的年代、捐资出工的人名。该井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六月,上世纪70年代初废弃不用。此井保留了当时社会民生原有气息,为研究当时本地域社会生活态势提供了原始实料。
除了以上历史文化内涵特别丰富的古井外,我们此次普查,还发现大量遗存古井为居民现在生活用井。此外至今一些农村使用的辘轳提水井,井口设辘轳,汲水者摇动辘轳的曲柄,通过放松或缠绕井绳,使汲水器下降或者上升。水井与辘轳一起,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聚居地的一道常见景观。
南夏宋古井
位于息陬乡南夏宋村内,明万历三十八年所创建,原为村民生活用井,现已废弃不用。井口直径0.4米,深约8米,井台为石质方形,井壁为砖砌圆形,井旁有辘轳架立石两块,靠近井口的立石上有明代题记,由于长期闲置未用,井台部分损毁,辘轳架立石两块中的一块被村民毁坏。
小峪董氏古井
位于息陬乡小峪村卫生所院内,据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代属于一董姓乡绅后花园的一口古井。该井方形井口,大约二十米左右深,石砌井壁,井口四壁有取水留下的道道勒痕,记录了此井的岁月年轮。
大峪古井
位于息陬乡大峪村内,始建于清初。石砌井壁井口,井大口小,圆形井壁,方形井口,长63厘米,宽50厘米,多次修建,保存较好,井旁有废弃的轳辘架,井水常年不涸,现仍被村民使用。
李庄陈氏古井
位于王庄乡李庄陈春柱民居后,始建于清末,为陈氏家族所有。原井口为方形,石质垒砌,井壁为特制的环形砖,俗称“车网砖”,直径0.8米,现井口石料已拆除,砖体外露,井水依然清澈可用,井壁整齐完好,使用至今。
刘家村古井
位于时庄镇刘家村刘德林院内,始建于清代,井口直径0.7米,深约6.8米,井台为石质方形,井壁为砖砌圆形,井口旁边有石质接水槽和辘轳架立石。
曼山东村古井
位于南辛镇曼山东村村民宋文发院内,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该井直径约0.8米,深约10米,石质方井口,常年取水井绳磨出的痕迹清晰可见。井壁由青石垒砌,整齐完好,井壁北侧上端嵌有方形石块,刻有:乾隆四十年(其他字迹模糊不可辩)的字样,井腹大口小。
大湖村古井
位于南辛镇大湖村内,始建于清代。该井直径约0.4米,为石质圆井口,常年取水井绳磨出的痕迹清晰可见。井壁由青石垒砌,整齐完好,腹大口小,井水依然清澈可用,使用至今。
小孔家村古井
井位于时庄镇小孔家村东100米,大约始建于清末,井口直径2米,砖砌井壁。据村民介绍,该古井原为小孔家村一地主灌溉用井,井深约五、六十米,解放后废弃不用。
黄家庄古井群
该古井群位于董庄乡黄家庄内,始建于清代。现存古井六口,辘轳架四块,水槽三个。一号井石砌井台,砖砌井壁,深约8米,东西长1.9米,南北宽2.35米,立有辘轳架石一块;二号井石砌井台,砖砌井壁,直径1米;三号井石砌井壁、井台,直径1.3米,立有辘轳架石一块,井台一侧有水槽一个;四号井石砌井台,砖砌井壁,直径1.9米,立有辘轳架石一块;五号井石砌井台,砖砌井壁,直径2米,井台一侧有水槽一个;六号井石砌井台,砖砌井壁,直径0.6米,立有辘轳架石一块,井台一侧有水槽一个。三号井、五号井由于水质较差,不适于饮用,现已废弃不用。该古井群的发现对于研究该地地理状况、村民生活形态提供了实物资料。
南陶洛西村古井
位于防山乡南陶洛西村村北,石质井口、井壁,石质接水槽、辘轳架,井口0.7米呈方形,水槽长2.15米,宽0.95米,辘轳架高1.25米。南陶洛西村原址始建于清中后期,后因为扩大耕种面积,1982年此村全部迁往南面约500米山上,此井原在一村民家中,现井处于耕地当中,整体保存完整,木质辘轳损毁不存,因浇地此井仍在使用。
大河涯潘龙井
位于吴村镇龙尾庄大河涯村内,始建于清代。井口用石头垒砌,略呈长方形,长1.1米,宽1.2米,井深不详,井旁有辘轳架立石一块。原为村民生活、灌溉用水,现已废弃不用,辘轳架基本完好。
官园居委古井
位于鲁城街道办事处官园居委北,建于清代,为石质方形井口,直径为0.6米,石砌圆形井壁,深约8米,常年取水井绳磨出的痕迹清晰可见,该井的发现对研究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实物资料。
现代以来,随着打井技术水平的提高,深层地下水逐渐被开发出来,机电井成为中国各地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设施,提水机械则采用抽水量极大的机电水泵。此次登录的董庄北村城南门大井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打机井高潮中修建的,该井位于曲阜市董庄乡董庄北村西北约500米,始建于1978年,井口直径8米,深13米。碎石垒砌井壁,条石砌井圈,所蓄井水用于灌溉,现仍被村民使用。此井多年来为村民的生产提供了极大方便。此井的登录为我们了解曲阜水井的历史沿革及当时本地域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提供了实物资料。
综上所述可大体了解曲阜古井的遗存状况,从中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其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当地的居民生产生活状况。
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了水井,人们定居的地方不再局限在江河旁边的台地,可以在远离江河的地方定居生活,不少先民变沿河(湖)而居为依井而居,能够更有效地躲避洪水的侵害,有了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井水较河流之水更为清洁,对人类的健康长寿大有好处,依井而居也成为中国古代聚落历史沿革的重要形式之一。“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一直是古人孜孜以求的。帝尧时代,是古人想象中的太平盛世。一群悠闲自得、玩着“击壤”游戏的老者们唱出的《击壤歌》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状况:“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击壤歌》所唱的内容,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情景。“耕田”和“凿井”都是古人繁衍生息极为重要的方面。生命离不开食物,民以食为天,故要“耕田而食”;水是生命之源,人要活下去,更离不开水的滋养,因而要“凿井而居”。守着一眼井,耕作几亩田,一家老小就有了维持生存的基本要素,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这种理想的社会,晋代道教理论家葛洪在《抱朴子•外篇•诘鲍》里谈到过,宋代的文学家和大臣欧阳修在《乞致仕表》中憧憬过。如欧阳修在“退休申请书”《乞致仕表》中说:“披裘散发,逍遥垂尽之年;凿井耕田,歌咏太平之乐。”古代中国,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广大农村依井而居的基本格局一直没有改变。
井不但是农村人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市井”的字样。唐代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说:“古者未有市及井,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水井召唤着人们去晨汲,商贩也到井边人多的地方去卖货。乡间的集市、城中肆市,商贩和购物者云集,市场得以形成,可见市场乃至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井的功劳不可忽视。城市兴起以后,水的问题一直是决定城市生存与发展命脉的大事。城市人口密集,用水量大,而饮用和洗涤用水对水质的要求较高。由于井中的地下水大多较河水清洁,故在我国古代城市中,井是城市居民饮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如果说城市是一匹繁花织锦,那星罗密布的古井,就是这锦缎上起针的结点。每一条潜流,每一方井盖,都细密地织入了城市的变迁。
曲阜人祖祖辈辈都在遍布大街小巷的古井旁繁衍生存,青石井栏上的绳索印痕记载了千百年的岁月沧桑。如今,这些代表古城独特文化符号的水井,正在渐渐淡出了历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不断失落的文化碎片。亟待保护和善待,是曲阜古井应有的结局和命运。我们不能阻止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自来水管代替水井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水井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更好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