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教育培训

单霁翔在“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8-18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8-18
同志们:
  历时十年,凝聚各级文博单位、数万文物工作者辛勤汗水,取得丰硕成果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圆满完成,为即将启动的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奠定了标准、队伍、数据、管理等方面的坚实基础。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总结大会,回顾工作历程,发布建设成果,交流工作心得。借此机会,我代表国家文物局向始终关心支持“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的财政部领导表示衷心感谢!对为项目组织实施倾注心血和智慧的各级财政、文物部门,和承担项目工作的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的全体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问候!你们辛苦了!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系统总结项目实施十年来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大力推动项目成果应用和转化,积极促进各级文博单位不断提高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进一步指导、督促、激励全国文物工作者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遗产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
  一、全面认识“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的成就
  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真实见证,也是我们发展经济、传承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逐年加大政策与财政保障力度,博物馆事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期。2001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启动了“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旨在以数字化手段调查、完善我国文物、博物馆领域的国情资料,切实摸清馆藏珍贵文物家底,做好国有文物资产清产核资,建立文物信息管理系统,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文物保护管理情况,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和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价值和作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项目由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成立文物调查项目领导小组,各省相应成立文物和财政部门组成的省级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项目自2001年在山西省启动,经历了试点、试点推广、全面推广三个阶段,历时10年,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取得以下重要成果:
  (一)基本摸清文博系统馆藏珍贵文物家底。本次调查项目以馆藏珍贵文物为主要对象,共完成1,660,275件/套馆藏珍贵文物数据采集,其中一级文物48,006件/套,二、三级文物1,612,269件/套,并采集一般文物数据137万余条。拍摄照片3,869,025张,录入文本信息3.05亿字,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接收数据总量15.16TB,基本廓清全国文物系统馆藏珍贵文物家底。项目采集的每条文物数据均包括名称、时代、类别、级别、质地、尺寸、质量、来源、入藏时间、完残状况、特征描述、保存条件、保护优先等级等不少于28项指标及必要的影像信息,在内容、数量、质量、保管方式、管理利用等方面,都比以往有较大突破,大大丰富完善了文物事业基础信息资料,为文物信息统计、保护修复、研究管理、交流合作、遗失追索等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也为国家掌握及保护、利用文化遗产资源,科学规划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切实保障文物领域重点国有资产安全创造了基础条件。
  (二)初步形成文博信息标准规范和应用软件体系。 “调查项目”制定了包括项目管理、工作规范、技术标准3大类10多项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了以数据采集、管理为中心的适应数字化技术要求的标准规范体系,保证了项目科学、有序、高效进行,有力推进了馆藏文物管理的标准化工作,为文博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原有一些博物馆行业标准,如《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等,通过文物调查项目的实施,得到了有效推广和普及,实现了馆藏文物的登记管理的统一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组建了文博信息化专业机构。通过“调查项目”,在全国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摸索出一套文博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模式。2006年,经中编办批准,国家文物局成立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专门从事馆藏文物信息数据存储和管理,山西等17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文物信息(资料)中心,其余的也依托省级博物馆或其他文博单位开展数据存储和管理工作;内蒙古、黑龙江、河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市还成立了地市级文物信息化工作机构。陕西省通过馆藏文物调查和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实施,建立了陕西文物信息中心、搭建了文博信息专网、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文物藏品信息的动态管理。根据文博系统信息化专项调研结果,截至目前,40%的省级文博单位有信息化工作机构,比2006年增长了10个百分点。在所有的信息化机构中,2001年以后成立的占90%,2005年以后成立的占66%以上。
  同时,文物调查项目也搭起了文物系统思想观念更新的平台和人才队伍锻炼培养的平台。全国共有2,677个文物收藏单位的近万名文博工作者参与到文物调查项目之中,共举办各类培训200余次,基本做到了全员培训考核上岗,培养起一支数千人的信息化专业工作队伍。85%以上的信息技术人员具有大专或以上学历,30%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的占9%,全行业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信息化知识普遍得到提高。
  (四)文物藏品数据资源利用能力和效用不断提升。各单位在调查项目的带动下,不断加大文物藏品数据资源研究和利用能力建设,研发各种藏品管理和应用软件,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的软件数量、质量大幅提高,涌现了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一批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文博单位。通过普查成果的研究应用,文物藏品的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为《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以及有关项目的规划与执行提供了支撑。“调查项目”直接带动了各项基础工作,提升了馆藏文物的科学研究和利用水平。
  二、积极评价“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的重要作用
  文物调查与数据库建设项目的成功实施,是新时期条件下,财政系统和文物系统通力合作,在文化遗产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是共同推进文化遗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对我国文物保护与管理能力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和积极作用。
  (一)更新了文物信息化观念。多年来,由于资金不足、设备陈旧、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以及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文博行业的管理理念和手段相对落后。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信息网络的建立,改变了传统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解放了生产力,增加了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广大文博工作者积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以信息技术的工作理念,探索馆藏文物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并在文物数字化建设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管理文物工作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二)加强了文物保护能力建设。通过建立数据库系统,准确、全面、完整地记录文物保护信息,动态掌握每一件文物的保存和受损状况,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保障文物安全。同时,为文物的合理利用、科研工作提供开放的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和效益最大化。陕西省利用“调查项目”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实现对全省文物藏品的管理和对外展览的审批,建立博物馆网络信息平台,促进了博物馆资源共享,拓展了管理手段,提高了文物保护、管理、利用能力。
  (三)提高了行政管理水平。文物信息资源建设,为依法加强文物行政管理和财政监督奠定了基础。财政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文物基础数据,为财政决策、部门预算审核、经费支出和资金使用管理等提供可靠依据。可以将财政支出管理的措施和要求,通过快捷的技术手段贯彻、应用到文物部门和文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文物行政部门依托数据库,科学决策、统筹规划、区分重点、规范管理,有利于全面提高执政能力。
  (四)有效实现文化遗产传播的内容、形式、手段创新。通过文物调查,建立大规模、高质量的文物数据库,将分散收藏的文物信息以生动的、交互的、现代化的手段集中展示出来,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资源,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全面提高国民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激烈的网络文化竞争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信息安全。甘肃省充分利用文物数据库,建设了“甘肃文物”网站,开辟“网上展览”栏目,传播文物知识,弘扬先进文化。敦煌研究院将信息技术与文物数据有机结合,虚拟展示敦煌石窟的美仑美奂,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力。
  三、深入总结“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的成功经验
“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得益于10年来中央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2亿余元,得益于地方各级领导和执行机构、文物收藏单位认真组织,得益于参与项目的文博工作者的甘于奉献和高度负责、积极实践。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经过历时十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摸索出了一条符合文物工作规律、适应文博行业实际的文物调查和数字化道路,为我们进一步加强馆藏文物登录管理,深化文博系统信息化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财政部门和文物部门通力合作,统筹协调的领导模式,是调查项目顺利推进的组织保障。为启动和推进“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财政部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在项目启动初期多次深入文博单位调研,指导项目推进;各省财政、文物行政部门领导亲自主抓,把文物调查项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抽调精干人员负责项目实施;参与项目工作的有关文博单位负责人,狠抓落实,严格把关,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本单位的项目工作任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努力筹措专项资金,为项目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严格要求,统一规范的项目管理方式,是调查项目圆满完成的质量保证。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全国共有上万名文博工作者直接参与了项目工作。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作为全国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执行机构,承担了项目方案编制、标准研订、人员培训、质量监管、数据接收管理等繁重任务,始终与各地紧密联系、协调共进,担当好项目的中枢和桥梁。在数据采集汇总阶段,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对有关文博单位给予技术和人员支援,确保文物调查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各省文物行政部门分别根据项目特点,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订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编制了从馆藏文物信息的采集著录、安全维护、业务审核到数据报送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有效地保证了馆藏文物的信息分散采集、批量合成、逐级入库、有效利用,保证了项目成果的质量。
  (三)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是调查项目的不断完善的根本源泉与动力。参与项目工作的广大文博工作者,秉承了文博工作者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以极大的热情、无畏的勇气和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投身项目工作,涌现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感人事迹。为了顺利完成项目工作,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文物局专门成立了由文物、影像、计算机等方面专业人员组成的区级采集专家组,跨越新疆的天山南北各地州、市、县开展数据采集工作;四川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均克服了各种困难,从各个部门抽调了大量工作人员脱岗参与数据库工作;青海省文物工作者,克服玉树地震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想方设法加快工作进度,确保了本省珍贵文物数据采集、报送工作的如期完成。正是广大同志们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才换来了项目工作今天的喜人成绩。
  四、继续深化项目成果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历时10年,广大文博工作者忘我工作,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创造了骄人业绩,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物调查”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既有数据库的维护、更新和应用,结合推进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开展,研究建立长效、动态、可持续的可移动文物登录、管理和利用平台。对于下一阶段工作安排,我提两点意见:
  (一)做好调查项目成果的深化拓展。
  1、加强对现有成果和数据的保存、研究、利用、展示和宣传,建立健全馆藏文物数据管理利用办法,充分借鉴目前各博物馆馆藏数据发布经验,开通馆藏文物数据查询平台,出版馆藏一级文物名录,为文物藏品管理和学术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2、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拓展数字化成果,努力突破馆藏文物展示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限制,实现文物保护管理、文物资源传播和利用手段的创新,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文化鉴赏服务,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
  3、深化馆藏文物调查项目成果,在目前已有成绩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信息化工作覆盖和使用范围,完善馆藏文物信息化与中心数据库建设模式,推进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登录,建立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管理制度。
  (二)做好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准备。
  在2002年召开的全国文物局长工作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将文物法制建设、摸清家底、人才培养和文物安全确定为全国文物系统要重点抓好的四项基础工作。四项基础工作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相互支撑。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支持下,文物财政投入逐年加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接近尾声,我们基本摸清了不可移动文物家底。
  但是,我国可移动文物家底尚未彻底摸清,其保存和分布的总体情况依然不明。本次“文物调查”项目调查登记了文物系统博物馆的馆藏珍贵文物的基本数据,据初步估计,这些文物的数量占全部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不到百分之一,而数量庞大,种类丰富的馆藏一般文物,以及文物系统其他单位保管的文物,如大量的考古出土又未移交至博物馆的文物等,都没有纳入到本次文物调查的范围中来。更令人忧虑的是,大量的国有文物保存在文物系统以外的国有单位,缺乏专门的保管力量和条件,其中很多文物没有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建档备案,有的甚至与一般的用品混杂在一起而不作任何区分和登记,文物安全存在极大隐患,文物流失情况时有发生。文物一旦被盗被毁,由于没有登记凭证,对于案件的侦破和非法流失文物的追索、损毁文物的索赔将带来巨大的困难。媒体比较关注的咸阳市政协1986年接受捐赠的于右任书法作品失踪一事就是典型案例。而承德避暑山庄文物被窃案,因为文物藏品档案完整清晰,证据充分,所以案件很快侦破,流失的文物也完璧归赵,相关人员得到了应有的处罚和制裁。1999年,我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美方轰炸,造成恶劣的国际影响和巨大的财产损失,我对美方的野蛮行径立即进行了严厉谴责和强烈抗议,要求美方公开道歉并严惩肇事者,对中方所遭受的一切损害作出迅速、充分和有效的赔偿。由使馆保管的,在轰炸中损毁的文物由于档案齐全,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促使美方立即认同损失,进行经济赔偿。因此,大力加强文物领域的国有资产监管,建立国有可移动文物的登录备案体系,是一项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的重大的基础性工作。
  为全面摸清我国文物家底,加强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文物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局拟于2012年至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对我国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现状以及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普查统计。普查范围为我国境内国有的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各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单位收藏、保存的国有可移动文物。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组织领导方式,将沿用“三普”模式并进行适当调整,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开展有关工作。目前普查主要标准制订、普查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筹备普查试点和积极争取项目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正在按计划全面推进。
  各省要高度重视,将开展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文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在充分总结“调查项目”经验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成果,做好自查、加强调研,为普查的全面实施和开展做好技术和组织准备。
  1、加强系统内藏品清查和登记工作。请各省文物局组织专门力量,对文博系统内各博物馆、文物科研机构、保护管理机构和其他文物机构进行一次集中清查,督促各有关单位切实完成文物藏品的建档和备案工作,开展调查与统计,全面掌握系统内可移动文物保管情况。
  2、做好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调研。加强与各系统、各部门沟通,进一步了解系统外单位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管理情况,广泛听取吸收各方面意见,为筹建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协调机制,为普查范围和方向的确定收集资料信息。
  3、开展普查试验试点。国家文物局将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三个点,用半年时间,分别在省域(文博系统所有单位)、市域(所有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独立系统(单个系统的文物收藏单位)范围内开展普查试点。希望技术基础、人员条件和组织协调能力较好的省积极参与,并编制试点工作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我局将从中选取实施条件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方案作为全国普查试点重点支持方案,给予经费和技术支持。
  不具备大范围开展试点的省要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实施条件好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进行普查试验,为制订普查工作方案,建立有关工作规范和标准,检测普查信息采集系统,构建普查工作模型、评估普查工作保障要求做好基础工作。
  4、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收尾工作。目前三普工作已经进入到关键时期,各省要紧抓不懈,保证高质量、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在此基础上,做好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和重点安排,做好各项组织准备,为三普的领导和组织体系向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顺利转换创造条件。
  “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取得的丰硕成绩已经载入史册,馆藏文物数字化的漫漫征程才刚刚开始。让我们积极探索,求实创新,努力开创文博事业信息化建设新局面,为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强国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