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戏说孔子》连载(六十五)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3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3

孔丘的班底

鲁国经“三桓专权”、“陪臣执国命”两次打击后,不仅使宫室衰败,鲁国旧日的贵族世家也大都衰落。

鲁国的颜氏家族(颜襄所在的家族)到颜路、颜回父子时,除了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及颜路的鲁卿大夫头衔外,只有陋巷简朴的住宅及五十亩城外的田地、十亩城内的土地了。在生产力低下的春秋时期,这些田产难以维持一个贵族家庭的体面生活,颜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为贵族家庭的一般性开支,搬到曲阜贫民区陋巷居住。

孔丘最初的班底既包括像颜氏父子这样的没落贵族(孔丘也应该算),也有孟懿子兄弟这样的当权贵族,甚至有子路这样的草根出身的小青年。

还有一个就是曾点,曾参之父。孔子曾使诸弟子各言其志,独称曾点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沂河里面洗澡,完事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的潇洒。可是谁想像得到,就是这位高蹈脱俗之人,竟因为一棵瓜秧子差点要了儿子的命!

曾参,字子舆,小孔子四十六岁。一天去田里除草,他不小心弄断了一根瓜秧。他老爹曾点发起火来,拿着大棍子,一棍子把儿子打得昏死过去。所幸曾参命大,又活了过来,苏醒后,马上强做出一付活蹦乱跳的样子,以示无碍,并哭丧着脸向曾点请罪,说是因为打他而让老人家费了力,自己真是该死。然后又蹦跳进屋,搬出琴来大弹,以免老爹还想着这事内疚。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骂他不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其实是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着那么粗的大棍子发了狠要打,还不快跑了躲开?如果竟被打死了,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慈之地,让父亲背个恶名么?”曾参于是请罪。孔子以其能通孝道,让他现身说法,写《孝经》这本书。

其他的一些人就不说了,因为有些人做的实在不很地道。

咱们又的说说那位卯少正同志。

与孔丘一开始就办平民教育不一样,卯少正开始只是招收贵族子弟,这些人往往不学无术,烂木头怎么也雕不成艺术品。卯少正一度对办学失去了兴趣,然而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敢于同孔丘过招的人。所以很快他就醒过来,开始招收平民学生,除了教授职业教育必备的六艺以外,卯校长增设了治国之策。很快,两位杰出教育家孔丘与卯少正的不一样就集中在了这里——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这为儒家与法家的对立。

与老子同志纯粹哲学不一样,我们常把儒家与法家冠以功利的哲学。尤其是法家,值得一提的像子产这些人,被孔丘称道,也应该算法家政治家。之所以会获取孔丘的赞许,是因为法家思想用来治国的确很有一套。

比如对待小偷,你既可以教育他,也能去教训他,一字之差,其实都是方法。